案例分享 |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互联互通助力以质量为根本的智慧临床建设
编者按
Editor's note
为总结近年来医院信息互联互通建设成效,梳理医院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社开展了“互联互通促进智慧医院建设”案例征集活动。本次案例征集主体为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通过单位。现将征集的典型案例陆续刊登,以便探讨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在促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成效,分享典型建设经验。
一、单位简介
医院成立于1949年9月,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健康医院,在2014年更名为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同年升级为三级综合医院。医院2019年门急诊量为140万人次,出院病人5万人次。医院设立有一把手挂帅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设立有分管院长作为主任委员的信息管理委员会,在大方向上管理信息化发展,负责全院信息化规划及建设实施、网络保障及数据安全。
二、医院信息化发展
(一) 信息化建设历程
1996年,启动信息化建设,实行票据电子化。2004年,逐步建设LIS、PACS等医疗辅助系统。2006年自行研发HIS等业务系统,网络架构升级到百兆骨干网管型网络,服务器实行主备双机。2012年,合作开发医生站、护士站、电子病历等系统。2016年,引入华西医院全套软件系统,彻底升级医院业务系统。2018年,引入集成平台和数据中心等。2019年,引入超融合方案,所有业务系统进行集约化管理;通过分区防护,网格化安全管理,所有业务系统通过三级等级保护测评。
(二) 信息化建设现状
2021年,医院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医院在规范医院医疗业务发展的同时,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运营管理能力,有效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三) 平台建设情况
医院现已建成以集成平台为核心系统架构,督促各业务厂商改造、开发各应用系统接口,实现基于标准协议的医院各系统互联互通。企业服务总线共计接入系统50余个,接入的系统涵盖HIS、LIS、PACS、HRP、CA、病理、院感、手麻、输血、不良事件等院内系统,及电子发票、医保、血库、传染病上报、第三方挂号平台、区域数据上报等院外系统,日均调用量在100万次左右。
三、互联互通建设与改造
医院结合国家标准、互联互通测评要求及自身发展需求,对信息化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布局,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模式和建设方案。
(一)互联互通改造内容
1. 数据资源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需遵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确定标准后,还需进行老标准与新标准的对照和映射,以保证历史数据的顺利继承。在整体数据替代过程中,应结合医院实际业务应用,确保医院生产流程不受影响,实现边生产、边改造、边使用的目标。
2.数据互联互通
通过集成平台接入医院所有业务系统,取代了之前点对点的接口连接方式,各系统数据可通过集成平台进行交互,实现数据的分发和传递,使得业务提供方、业务消费方和交互服务实现了可监控、可管,在接口出现问题时,管理员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3.各个业务系统改造
通过互联互通对标建设,医院业务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院内院外一体化,也涵盖了医院与其他机构之间(银行、医保、传染病上报、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挂号等)的互联互通。医护人员通过一套账号密码,就可以进入所有系统,临床诊疗过程中通过患者360视图就可以便捷地查看病人的历次就诊信息,大幅提升了诊疗效率。
(二)互联互通改造的难点
1. 标准化改造工作量加大
医院业务系统的标准化改造普遍存在工作量大、周期长、涉及多方厂商、协调困难等问题,这对医院业务数据的覆盖度、标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业务系统升级、实时共享文档生成、第三方标准化改造、单点登录集成、患者360视图集成、未达标指标改造,以及三级等保相关改造等。
2. 信息安全要求提高
新版测评方案明确规定,医院核心业务系统(含平台)要达到三级等保要求,同时增加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技术保障等方面的要求,例如存储安全性、基础设施灾备要求等。医院需要在测评准备阶段规划并建立一个符合各项信息安全要求、高可用性的信息互联互通架构。
3. 强化对新技术的落地应用要求
新版测评方案强调云计算、云存储、物联网、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新技术的应用落地,需要医院在应用场景、技术选型、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和实施,同时也需要构建一个兼容并蓄、架构合理、理念先进的基础平台,以支持新技术的实现,真正将其付诸实践并取得实际效益。
四、互联互通建设成效与亮点
(一) 精细化质控相关
医疗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力。它不仅保障了患者的安全,也提升了医院的声誉,使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了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医院建立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实现了对医疗质量的三级管控工作。决策层制定了战略发展计划和医院质量手册,质控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对临床工作进行了指导、监管和考核。
自互联互通建设开始实施以来,质控标准与医院等级建设也在同步推进。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持续学习相关标准,将质量标准控制与日常监管同步处理。同时,通过更新科室制度,加强科室人员培训及考核,在单科质量改进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全面提升了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准,强化了专业监控管理,也使得各项医疗操作的准确性大幅提高。
(二) 危急值闭环管理相关
互联互通环境下的危急值闭环管理以信息系统为基础,实现了自动识别和提示危急值的功能。检查科室通过系统及时向临床科室发送危急值报告,临床医师能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迅速有效地采取干预措施或治疗。
危急值闭环管理的建成大大缩短了数据记录和处理的时间,也显著提升了记录数据的质量。通过对危急值各个处理环节的分析和跟踪,也实现了危急值的闭环管理,优化了整体流程。
该系统的建成改变了危急值报告和管理模式,使医务人员能够及时获得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信息并及时采取措施杜绝相应的医疗隐患,保证了临床医疗安全,促进了医疗质量提高。
(三) 重点病种质控相关
重点病种质控指标可以由系统自动提取,避免了人工填报可能引入的人为干扰因素,使数据更为客观真实。同时,医院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准确识别未按照标准执行的病区和医师,有利于找到问题的根源,对相关责任科室、医师进行强化培训,从而更好地实现医疗质量控制的精细化管理。
重点病种质量管理着眼于监督和控制诊疗过程,简化了对患者的治疗日程要求,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持续改进,规范医师临床诊疗行为,同时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五、体会与展望
(一) 互联互通建设工作体会
在互联互通建设中,首先要深入理解标准,了解其目的和要求。通过自我评估找出差距,制定可行、可操作、合理的建设方案。其次,需要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成立项目管理组,以临床和业务为主导。定期召开项目会议,跟踪进展,解决问题,确保项目有效进行。由于建设工程庞大,涉及内容繁多,需要各部门和厂商紧密合作,包括业务流程梳理、标准培训、服务场景设计、数据质量改造等。最后,要注重标准的实际应用,合理设计互联互通与院内标准的结合,考虑应用量、效果和特色。
(二) 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展望
医院将在接下来的阶段集中力量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一体化建设,以实现智慧医院的一体化目标,使医疗服务更加精准、管理更加高效;二是积极参与高级别的电子病历、互联互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相关评审工作,以评审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三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成本核算和管理效率,保障医疗安全,推动医院由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变,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信息化建设方面,将引入智能病房,涵盖体征监测、输液监护、床旁交互系统等物联网应用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建立综合性系统,包括智慧停车、智能导诊等。在管理方面,采用医疗物联网智慧开放平台,以物联网数据为核心,实现医疗设备的安全接入和数据集中处理,包括母婴安全管理、患者定位防走失、医护人员安全管理、物流机器人、后勤运维管理等,以保障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并及时处理设备故障。
注:以上案例将汇编进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互联互通促进智慧医院建设——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案例集》,该案例集将在第二届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与智慧医院建设大会上首发。
更多资讯